上市股票

亞洲股票:在表現不一的盈利前景中物色精選投資機會

2023年5月 – 2 分鐘 閲讀

儘管盈利前景表現不一,但由於2022年的多項利淡因素正在轉為利好因素,因此看好亞洲股票市場的前景。

隨著企業盈利預期觸底,亞洲股票市場於2023年第一季出現穩定跡象。繼自2021年以來市場風格大幅轉換至價值型股票後,增長型股票持續表現良好。亞洲各地2023年的企業盈利前景可能會表現不一;由於今年上半年需求疲弱,韓國及台灣科技業的盈利預計將錄得雙位數跌幅,而另一方面,由於經濟重啟及放寬政策,中國/香港企業盈利增長有望呈現雙位數的復甦。於印度及東協國家(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方面,由於週期性及結構性推動因素,預計今年的企業盈利將繼續維持良好至穩健的水平。

儘管企業盈利表現表現不一,但區內宏觀狀況顯示出特別的跡象,特別是於2022年的多項宏觀利淡因素在2023年轉為利好因素的情況下。倘若美國聯儲局最為激進的加息週期接近尾聲,美元兌亞洲貨幣匯價有望見頂,這可能會使多家亞洲央行暫停目前的貨幣政策,或至少可以根據當地情況適當放寬貨幣政策的緊縮力度。事實上,亞洲各國的通脹普遍已經見頂,甚至低於預期。3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中國、印度及印尼等大型內需經濟體系處於擴張狀態,而出口型經濟體系(包括台灣、韓國及越南)則處於萎縮狀態。

獨特因素帶來精選投資機會

此外,中國政府先前果斷將政策重心轉回經濟增長上,今年可能將繼續落實這一決策;房地產業已顯露出復甦的跡象。於2023年第二季,我們認為企業基本因素受到的正面影響有望更為明顯,特別是鑑於2022年第二季企業盈利受壓,此乃由於上海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諷刺的是,儘管亞洲區的盈利前景最具挑戰性,但韓國及台灣股票市場於第一季成為區內表現最強勁的市場,原因是投資者因預計科技需求於年中觸底而調整持倉,加上需求復甦,而供應增長放緩,預計企業盈利有望於2024年強勁回升。此外,美國「降低通脹法案」的受惠者亦跑贏大市,例如處於電動車電池供應鏈上的韓國企業,及受惠於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

有多個獨特的因素可能是未來為東協企業盈利提供支持的關鍵因素。例如,泰國企業有望受惠於中國入境遊客人數復甦,以及現任政府為選舉加大財政開支和加強民粹主義政策以提振消費。菲律賓企業有望繼續受惠於重啟經濟後帶來的利好因素,以及該國央行暫停激進的加息週期。於印尼方面,國內消費、信貸週期改善,以及結構性推動因素(例如海外直接投資增加及電動車轉型)均有助於提高利潤。最後,繼第一季表現欠佳後,印度企業的估值溢價已回落至更具吸引力的水平,反映出該國強勁的結構性增長潛力。

霸菱的投資方式

我們繼續在受惠於主要長線增長主題的亞洲企業中物色到投資價值。這些主題包括科技的普及(數碼化及萬物互聯)、生活方式及社會價值觀變遷(可持續發展、千禧一代/Z世代消費趨勢、健康生活),以及去全球化(供應鏈多元化/一分為二及企業回流)。近期股價有所回落,令其估值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們會物色趁低吸納的投資機會。

在霸菱,雖然市場風格轉換導致市場出現波動,但我們的投資方法仍然是基於「以合理價格增長」的投資理念。於選股方面,此方法有助於避免為公司的增長付出過高的代價,而在投資組合構建方面,亦有助限制投資策略所承受的意外風格或風險。

23-2862994

林素亥,特許金融分析師

亞洲(中國除外)股票投資總監

重要資料

本文件僅供資訊用途,概不構成買賣任何金融工具或服務的要約或邀請。在編製本文件所載資料時,並未考慮可能接收本文件人士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具體需要。本文件並非、亦不得被視為投資建議、投資推薦或投資研究。

有意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策時,必須依賴自行對投資對象的優點及所涉及風險的判斷,在作出投資決定前,有意投資者應尋求適當的獨立投資、法律、稅務、會計或其他專業意見。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本文件所載觀點是霸菱的觀點。這些觀點是基於編製文件當時的事實,本著真誠的態度而提出,有可能發生變動,恕不另行通知。本文件的部份內容可能是以相信為可靠來源的資料為基礎。霸菱已盡一切努力確保本文件所載資料實屬準確,但概不就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或充分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聲明或保證。

本文件所載的任何預測是基於霸菱在編製當日對市場的意見,視乎許多因素而定,可能發生變動,恕不另行通知。任何預計、預估或預測未必代表未來將會或可能出現的表現。本文件所載的任何投資績效、投資組合構成或例子僅供說明用途,並非任何未來投資績效、未來投資組合構成及/或投資的指引。任何投資的構成、規模及所涉及風險可能與本文件所載的例子存在重大差異。概不聲明投資將會獲利或不會產生虧損。在適當情況下,貨幣匯率的變動可能對投資價值產生影響。

投資涉及風險。過往表現不可作為未來表現的指標。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此資料而作出投資決定。

本文件由霸菱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發行,並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閱。

 

相關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