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股票

能源轉型中蘊藏的投資機遇

2022年9月 – 4 分鐘 閲讀

在談及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時,Clive Burstow探討為何天然資源企業為解決方案的一部份,而非問題所在。

能源轉型本質上是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必須展開的脫碳之旅。換而言之,我們需要將耗費百年時間設計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環球能源組合,到2050年將其中至少55%轉為使用可再生能源(圖一)。儘管我們相信此願景能夠實現,但同時亦存在挑戰。這是由於將需要消耗的商品會顯著增加,而這些商品目前正處於結構性短缺的情況,極小機會可以在未來30年內消除該短缺。

圖一:能源轉型 

the-energy-transition-chart1-TC.jpg

資料來源:霸菱。截至2022年4月。基於Safety4Sea圖例。僅供說明之用。

商品需求的主要推動力
脫碳需要大量物料及能源,並需付出一定的代價,商品需求亦會增加。例如,到2050年55%的可再生能源目標將主要由太陽能及風能組成。與生產同樣電量的陸上化石燃料發電廠相比,每生產一千吉瓦的海上風電,需要投入5倍的鋼材及15倍的銅1。就電動車而言,每輛車消耗多達100公斤的銅(約80%-85%用於車輛本身,另外15%-20%用於充電的基建)。就銅需求而言,這較內燃機的密集程度高出五倍2。因此,邁向環保需要我們消耗較過去30年更多的商品,而這正是資源行業於未來30年的主要推動力。

到2050年實現環保亦須付出代價,而這就是通貨膨脹。就實現淨零排放所需的投資總額而言,估計總成本為55萬億至60萬億美元3。這大約是2021年美國經濟規模的2.5倍,中國經濟規模的3倍。在發展的高峰期,我們每年將投入環球國內生產總值的2.5%,或約3萬億美元以實現淨零排放。然而,不實行亦同樣需要付出代價。據估計,若於2030年或之前不採取行動,氣候變化對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可能佔目前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至1.5%4

能源轉型面對的挑戰
在審視未來商品的供需關係時,部份商品目前顯然處於結構性短缺狀態。例如,根據我們內部的五年預測,到2026年,鋁及銅分別將出現約900萬噸及約400萬噸的短缺。

此外,緩解氣候變化所費的時間亦為解決方案帶來挑戰。例如,有史以來最大的銅礦於1990年被發現至2000年首次投產,耗時約十年時間。但在2026年或之前,全球需要四個同等規模的銅礦僅能彌補缺口5。儘管科技發展得以加快流程,但即使四座礦場由現在開始動工,亦要到2030年前後才能首次投產。而申請採礦許可更可能需時長達10年,進一步令問題惡化。

把握投資機會
不過,情況並非都是悲觀及失望。我們相信會有辦法彌補此缺口,但根據我們的分析,需要提高價格以激勵新的供應,從而實現淨零目標。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這表明擁有商品業務的企業有可能獲得更強勁的回報,同時允許這些企業建造新礦場並擴大生產。不僅是傳統商品,對一系列商品亦然。以太陽能電池或海上風電場為例,建造一座可再生能源設施需要投入各種商品,包括鋼鐵、水泥、玻璃甚至聚丙烯等化學品,而且這些材料均需要提高產量,這對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就此領域的投資機會而言,這意味著甚麼?我們認為這些企業不應被視為能源及採礦企業,而應被視為能源轉型的推動者及生產者。我們相信既投資於能源轉型的推動者,亦投資於可再生能源的生產者,讓投資者能夠把握於價值鏈兩端的投資機會,並釋放優質企業的價值。例如,部份生產對能源轉型至關重要的商品之採礦企業,及專注於提供「能源轉型商品」的能源企業,均可能為結構性主題的受惠者。特別是,石油及天然氣企業是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一部份。一些石油企業產生的大量現金流量,已被用於可再生能源。而且,我們留意到業內越來越多企業轉向此領域發展及推動潔淨能源轉型,這正是我們認為擁有潛力釋放投資價值的所在領域。

投資啟示
能源轉型為一項長期性主題,我們相信這將可能是一個長達數十年的投資機會。然而,沒有天然資源就沒有潔淨能源。雖然整個資源行業中確實存在「不良行為者」,如高碳排放者等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績效較差的企業,但亦有一些於實踐ESG標準方面積極或在不斷改善的優質企業。特別是,我們在這些天然資源企業中物色到投資價值,其管理完善、擁有強勁的資產負債表及穩健的資產基礎,並對ESG作出積極承諾。藉此,我們相信有機會促進進一步的積極變革,並轉型至一個更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1. 資料來源:霸菱、安賽樂米塔爾及德意志銀行。截至2022年6月。
2. 資料來源:霸菱及德意志銀行。截至2022年6月。
3. 資料來源:霸菱及世界經濟論壇。截至2021年7月。
4. 資料來源:霸菱。截至2022年4月。
5. 資料來源:霸菱及德意志銀行。截至2022年4月。

22-2435443

Clive Burstow

環球資源投資總監

重要資料

本文件僅供資訊用途,概不構成買賣任何金融工具或服務的要約或邀請。在編製本文件所載資料時,並未考慮可能接收本文件人士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具體需要。本文件並非、亦不得被視為投資建議、投資推薦或投資研究。

有意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策時,必須依賴自行對投資對象的優點及所涉及風險的判斷,在作出投資決定前,有意投資者應尋求適當的獨立投資、法律、稅務、會計或其他專業意見。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本文件所載觀點是霸菱的觀點。這些觀點是基於編製文件當時的事實,本著真誠的態度而提出,有可能發生變動,恕不另行通知。本文件的部份內容可能是以相信為可靠來源的資料為基礎。霸菱已盡一切努力確保本文件所載資料實屬準確,但概不就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或充分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聲明或保證。

本文件所載的任何預測是基於霸菱在編製當日對市場的意見,視乎許多因素而定,可能發生變動,恕不另行通知。任何預計、預估或預測未必代表未來將會或可能出現的表現。本文件所載的任何投資績效、投資組合構成或例子僅供說明用途,並非任何未來投資績效、未來投資組合構成及/或投資的指引。任何投資的構成、規模及所涉及風險可能與本文件所載的例子存在重大差異。概不聲明投資將會獲利或不會產生虧損。在適當情況下,貨幣匯率的變動可能對投資價值產生影響。

投資涉及風險。過往表現不可作為未來表現的指標。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此資料而作出投資決定。

本文件由霸菱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發行,並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閱。